有 關(guān)于復姓大全 復姓有哪些方面的知識,小編在此整里出來,給大家作為參考,下面就詳細的介紹一下關(guān)于復姓大全 復姓有哪些的相關(guān)內(nèi)容。
根據(jù)現(xiàn)存的歷史文獻記載表明,春秋中期到戰(zhàn)國初期期間,復姓開始成批出現(xiàn),產(chǎn)生了9000多個姓氏。在孔子的七十二名弟子中,復姓就有二十三個。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大多數(shù)復姓開始漸漸被簡化甚至被淘汰,以至于在近幾年《人民日報》公布的“新百家姓”中,一個復姓也沒有出現(xiàn),可見復姓人口有多稀少。那么至今仍保留的復姓有哪些呢?
(資料圖片)
復姓大全復姓有哪些
所謂復姓,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例如公孫、慕容、歐陽、司馬等。復姓雖然少見,但因其常被武俠小說用來“裝點門面”,讀者們都不陌生。復姓的來源復雜,既有漢族姓氏,也有古代少數(shù)民族姓氏。
復姓起源
復姓的來歷有幾種情況,有的由封邑而來。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記述為:周朝時有個名叫魏顆的人屢立戰(zhàn)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孫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以“干”為姓;此外,還有梁丘、上官、羊舌、鐘離等復姓,都屬這種情況。
有的因居地而來。如東郭氏,在國都臨淄東郭的,后人遂以“東郭”為姓;又如閭丘氏,齊國有位名嬰的大夫居住在閭丘,時稱閭丘嬰后人遂以“閭丘”為姓。還有南門、西門、南宮、濮陽等復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還有的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來。如司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qi)官、巫馬、樂正、左丘等復姓由官名而來;公羊、子陽等復姓由王父之字而來;公孫、仲孫等復姓由爵系而來;叔孫等復姓由族系而來。
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而要宮刑,他的兩個兒子司馬臨與司馬觀怕被株連,就改名換姓隱居鄉(xiāng)里。兄弟倆各取“司馬”中的一個字,哥哥在“馬”字左邊加兩點,改姓“馮”;弟弟在“司”字左邊加一豎,改姓“同”。又如歐陽這個復姓,有的簡化為姓歐,有的簡化為姓陽。鐘離簡化為鐘,公孫簡化孫……這就是一種復姓單音化的趨勢。
復興的演變
(一)復興的演變反映了民族大融合。
南北朝以來非漢族復姓簡改為漢族固有單姓的有150多,其中北魏孝文帝申令將鮮卑復姓改為漢族單姓的118個。再從現(xiàn)代約占漢族人口87%的100個主要單姓來看,在其來源中包括由非漢族復姓所簡改的約達1/3。例如:
改自鮮卑復姓的。叱利:李/獨孤:劉/侯莫:陳/陳莫胡盧:楊/賀魯:周/古里、吳拔拔:孫/紇骨:胡/可朱渾、渴燭渾:朱/慕容:高/丘林:林/叱羅:羅/拔列蘭:梁/步大汗:韓/萬紐于:于/比丘、叱呂:呂/拔略:蘇/莫盧、吐伏盧:盧/叱干:薛/波多羅:潘/獨孤渾:杜/烏石蘭:石/了步六孤:陸/白楊提:白/胡口古引:侯/紇萬、吐萬:萬/素黎:黎/絮蘭、賀拔、賀敦、賀賴:賀/……
改自其他民族復姓的。救勒族阿鐵、回絕族咀沒、突厥族朱耶、阿史那:李/匈奴族休屠:金/滿族愛新覺羅:羅、金/突厥族胡祿屬:胡/契丹族大賀:賀/……西域人名末尾音節(jié)為〔習〕的,入中原后多改為丁姓??稻尤巳胫性撸械母臑榭敌?。大秦人入中國者,有的改為秦姓。
漢族其他常見單姓含有改自鮮卑復姓的。例如:安遲:安/丘敦:丘/費連:費/谷會:谷/柯拔:柯/賀葛:葛/薄奚:?。y(tǒng)稽:稽/蓋樓:蓋/若口引:寇/扈拔干:扈/丘目陵:穆/他駱拔:駱/俠力代:鮑/烏落蘭:蘭/郁原甄:甄/伊婁:伊、婁/……
綜上可見,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確是由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凝聚而成的,倘漢姓人便據(jù)以持大漢族主義,確屬歷史的無知。
(二)復姓詞的主要詞匯特點
基于復姓詞的生成淵源,也便賦予了它在詞匯上的有關(guān)特點。其主要現(xiàn)象大致如次:
1.同形異詞現(xiàn)象據(jù)《潛夫論》《風俗通》等對姓氏來歷的考察,早已認為族號國名、爵號、官銜、溢號、居地、排行、職務(wù)與職稱等都是姓氏的來源。因而決定了它與上述某些專名同形異詞現(xiàn)象的勢所存在。
A.非漢族復姓詞與族號或兼國號同形異詞者較多。如鬼方、勿吉、烏桓、鮮卑、蒙古、回給、高車、沙陀、月氏、契蘇、同羅、易薩、吐突、谷渾、吐谷渾、葛邏祿、多濫葛、薛延陀、突騎斯、絕竇鄰……
B.漢族復姓詞與地名和官名同形異詞者較多。如京兆、曲阜、邯鄲、會格、曲沃、商丘、長勺、長沙、武城、瑯邪、西河、阪泉,司馬、司寇、大宰、大師、大夫、內(nèi)史、樂正、都尉、將軍、附馬、、左尹、元官……
C.漢族復姓詞中也還有些與為人身分或其它一般詞語同形異詞的現(xiàn)象。如公子、王孫、良臣、家仆、附庸、英賢、聞人、強梁、投壺、瓜田、白馬、益壽、大法、太陽、日中、混沌、終古……
2.同詞異形現(xiàn)象。詳上述譯音復姓詞。
3.關(guān)于詞的結(jié)構(gòu)形式。肴些漢族的復姓由于來源中的諸多個別復雜因素,致使詞的結(jié)構(gòu)多屬需作考析的縮略語詞的形式。例如:
并列式的。陳方、黃周、羅曾、陸費,其中前者各為原本單姓,后者各為輔養(yǎng)者的單姓,為表示生和養(yǎng)的關(guān)系而構(gòu)成這種復姓詞。程烏,程烏縣因有善酸者程、烏兩家而得名,后來兩家相合便形成復姓程烏。鮮于,武王封箕子于期鮮禹箕子的支子仲食邑于于邑,其后裔遂稱鮮于氏。間葵,春秋齊國有居于閻丘和葵丘中伺地帶者、便因似為氏……
可屬偏正式的。祖龍,祖先是姓龍的。馬適(藡),藡通嫡,馬姓的嫡子之系。左伯、左姓老大的一支。尾生,宋尾生的老弟的一支。邵皓,邵姓中皓發(fā)的一支。范肺,范金師傅的后代。鮮陽,居于鮮水之北者。京相,在京地為相者。
其它高度概括的特殊縮略。封具,食邑于開封的鄭公子具的族系。丁若,齊丁公之子璐伯以若地為食色并以為民。五相,伍員相昊,其子孫稱五相氏。五王,田齊氏自威王五世為王之族。續(xù)祁,晉大夫祁奚告老,薦其子嗣業(yè),以續(xù)祁氏權(quán)位。夫余,吳太子夫概奔楚,其子主吳政,乃夫概之余緒。
(三)復姓消減的原因
復姓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并曾蓬勃于上古,且又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漸趨削減以至瀕于消失。當今雙音復姓尚存百余,三字以上的所余無幾。其原因主要是:
歷史政治因素。西周之際,由于各國家族的不斷繁衍,派生了很多表示氏的復姓。春秋以來,因社會變革,各國內(nèi)江與交戰(zhàn)頻仍,不少家族遭到災絕,其姓氏也便消失。后來的大動亂時期,也每有類似上述情況。另外,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簡改鮮卑復姓,對諸多兄弟族的復姓簡改娜及有影響。后又出現(xiàn)漢皇賜姓,特別李唐王朝已將不少兄弟民族官員賜為李姓。
語言因素。人的名稱是有姓有名的,姓不忌重、名各有異便可。所以姓氏從簡乃是語言經(jīng)濟原則的自然趨勢。對人的姓民在稱呼和書寫上,從音節(jié)分明的漢語和漢字的特點來講,也都是單姓最為簡便。因而復姓簡改為單姓也便成為近古以來的形勢所趨。
復姓簡改為單姓的基本規(guī)律大致如次:
取頭。留取前一字,例如白公,白。下同,白亞、嗒林、蒼舒、車成、車門、越勒、越強、楚丘、葛伯、侯史、范師、季連、考成、藍尹、馬矢、解批、桓侯、家仆、仆蘭、京城、官師、富父、公伯、廣成……
留尾。留取后一字,例如:伯夏,夏。下同,伯封、伯高、伯宗、大季、大彭、東宮、東蒙,公季、公牛、公劉、公林屯公荊、公金、大魄、是委、埃兒、悉云……
擷中。非漢族三字姓擷取中間一字,例如:侯呂侯,呂。下同,沒路真、俠伏斤、可朱渾、丘穆凌、他駱拔烏石蘭……
一分為二。雙字姓分別簡改為兩個單姓,例如伯豐,伯,豐。下同,常壽、伊婁、魁傀、絕單……
中國最古老的復姓姓氏
復姓: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如歐陽、司馬等。復姓的來源較多,從官名來的,如太史、巫馬、樂正等;以封邑命名的,如令狐、羊舌、段干等;有些以居住地而來的,如東郭、南郭和閭丘等。有些由職業(yè)而來,如漆雕等;也有如公良、公羊和顓孫等以先祖名字而來的。像公孫、仲孫由爵系而來,叔孫由族系而來。有些則源于少數(shù)民族改姓,如拓拔姓和尉遲、萬俟等,也有以物品名稱而來的谷梁姓,甚至有如赫連這樣自創(chuàng)的姓氏。下面小編來盤點中國最古老的復姓姓氏。
A
阿布 阿羅阿單阿典 阿里阿跌 阿會 阿侖阿那
阿每 阿沛阿速阿蹊 哀駘艾歲 靄牙 愛紳 安陵
安平 安期 安都安陽 安是安丘安國安遲 安金
安末 奧魯奧屯奧敦奧里
B
巴公巴哩 巴剡 把利 拔也 拔拔拔列拔略罷敵
白玉 白寘 白公白狄白亞 白侯白男 白冥 白馬
白象白鹿白乙白石 白岳 白鸞百里柏侯柏高
柏成柏常班麻 班丘 阪上 阪泉苞丘 鮑俎 鮑丘
卑梁卑徐 北宮北海 北殷北髦 北人北附 北郭
北門北山 北唐北堂北野北鄉(xiāng)奔水倍利倍俟
比人 比丘必蘭必力 必喇 苾悉 辟閭閉珊 表紇
表黎 逼陽別成 賓牟邴意 播吾 波斯伯昏伯封
伯比伯夫伯有伯德伯州 伯宗駁馬伯常 伯鸞
薄奚 薄野補祿 卜成 卜梁布埒 步叔步溫 步揚
不第不更不夷不茅 不蒙
C
蔡仲 蔡林 蔡丘倉頡 蒼舒蒼梧 曹牟曹丘剎利
差師 單于常丘 常莊常濤 長魚 長兒 長狄長桑
長柳長梧 長蘆 長盧 長廬 長沙 長勺長興 長梧
長仲 朝臣車非車門車遽 車成車焜 辰放 陳鋒
陳留陳沒成公成功成垣 成王成紀成陽 城父
城陽承桑 乘馬乘丘鴟夷赤張 赤章赤松赤誦
赤將 赤盞敕力敕勒叱列叱李叱利叱豆 叱干
叱門 叱丘 叱呂 叱盧 叱奴叱羅叱靈丑門 重丘
出就 出連 樗里鉏丘 鉏從 廚人楚丘楚季楚宗
褚?guī)熖帋?黜容 穿封 純狐 淳于啜剌 茨芘 趣馬
D
答祿 達步 達薄達奚大成 大夫大公大狐大季
大賀 大連 大臨大陸大羅大彭大食大叔 大野
大孫 大心大庭大張 大戊 淡臺登北登侯 登徒
鄧林 鄧侯 鄧陵 地連 地倫 迪古迪姑 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牒云迭里丁若
東皋 東蒙東灌 東樓東丘 東王 東方東里東宮
東門東鄉(xiāng)東丹東郭東陵 東閭東關(guān) 東陽東野
東萊董閼 冬日 洞沐 斗訥 鬭谷 鬭乳 鬭比 鬭門
鬭緡 鬭耆 鬭強 鬭斑 鬭文 鬭于 鬭者 鬭子 竇公
覩斯堵師 堵敖 敦洽豆盧都尉獨孤獨吉端木
段干多于 鐸遏
E
妸荷 娥陵 耏門爾綿爾朱
F
樊仲 凡閭 范師 范姜方雷 方叔方吾 方相 房當
防風蜚廉飛廉 飛龍 費莫費連 費聽 費羽 棼冒
豐將 封人封父封貝 封具 風胡 夫蒙 夫余佛圖
扶余扶登 伏羲 浮丘浮屠福子弗忌 弗羽 甫奚
甫爽 傅余傅其 富父富宜 復生復陸復隆 付里
駙馬付馬附庸
G
蓋婁 蓋樓干已 干將干類 甘公甘士 甘先甘州
甘莊 贛婁高丘高式高車高陵 高堂高陽高辛
高唐高麗皋落哥邏 哥舒葛伯葛薩 根牟根水
庚桑庚市 梗陽宮孫工尹工婁工僂工師恭叔
弓里弓如 共叔 鞏伯 貢婁 公保公哀 公車公羊
公良公孫公罔公成 公城 公仇 公疇 公檮 公都
公房公父公甫 公行公何公華公荊 公肩公建
公金公扈 公季公紀 公甲 公林 公劉公孟公旅
公呂 公明 公南公旗公綦公齊 公祈 公丘 公牛
公群公冉 公若 公沙 公尚 公舌 公申 公慎公勝
公師 公施 公石 公士公叔 公帥 公思 公玊公索
公佗 公罔公為 公巫公務(wù)公析 公息 公夏 公先
公襄公休公緒公婿 公宣 公閱 公之 公正公朱
公子公西公冶公斂公梁 公輸公上公山公戶
公玉公儀公仲公堅 公伯公乘公祖公晰 公族
公文公德公鋤句龍句章鉤弋姑布古口古龍
古成 古里古冶古野古孫谷梁谷那谷渾谷會
谷陽 瓜田官師關(guān)龍關(guān)其 冠軍毌丘廣成廣武
鮭陽歸生 虢射
H
邯鄲函治 函井 函輿馯臂 韓馀 韓褐 韓侯 韓籍
韓厥韓獻韓嬰罕井 罕父罕夷 罕開 翰公 浩生
浩星浩羊 何奈何丘 合博 紇骨 紇干紇奚 紇于
賀拔賀賴賀婁賀若賀蘭賀樓赫連黑齒黑肱
侯岡 華胥呼延壺丘呼衍 斛律胡非胡母胡毋
皇甫皇父混沌
J
丌官吉白 即墨季瓜季連季孫京城 京兆涇陽
九百九方雎鳩沮渠巨母 夾谷
K
勘阻 渴侯 渴單 可汗 空桐空相昆吾
L
老陽樂羊荔菲 櫟陽梁丘梁由 梁馀 梁垣 陵陽
伶舟 冷淪 令狐劉王柳下龍丘盧妃 盧蒲魯步
陸費 甪里閭丘
M
馬矢麥丘茅夷 彌牟 密革 密茅 墨夷墨臺萬俟
慕容木門木易 牟孫
N
南宮南郭南門南榮納蘭女媧
O
歐侯歐陽歐冶
P
逄門 盆成彭祖 平陵 平寧破丑 仆固濮陽
Q
漆雕奇介綦母綦毋 綦連祁連乞伏 綺里千代
千乘 勤宿 青陽丘麗 丘陵 屈侯屈突屈男屈盧
屈同 屈門 屈引 齊季齊貌 祁射 耆門 崎邱 清尹
潛龍
R
壤駟擾龍容成汝鄢
S
薩孤 三飯三閭?cè)?桑丘 商瞿上官尚方少師
少施 少室少叔 少正社南社北申屠申徒沈猶
勝屠石作石牛侍其士季 士弱 士孫士貞 叔孫
叔先叔促 水丘司城司空司寇司鴻司馬司徒
司士司寤 似和 素和夙沙 孫陽索陽索盧商丘
舒龍
T
沓盧 太史太叔太陽 澹臺唐山堂溪陶丘同蹄
統(tǒng)奚 禿發(fā)涂欽涂山吐火吐賀吐萬吐羅 吐門
吐難 吐缶 吐渾吐奚 吐和 屯渾 脫脫 拓跋屠岸
W
完顏王孫王官 王人微生尾勺 韋開 溫孤 溫稽
聞人屋戶 巫馬吾丘無庸無鉤 五鹿武安武疆
毋將毋丘
X
息夫 西陵西乞西鑰 西鄉(xiāng)西門 西周 西郭西方
西野西宮戲陽 瑕呂 霞露夏侯鮮虞鮮于鮮陽
咸丘相里解枇 謝丘新垣辛垣信都 信平 歆穎
修魚徐吾徐定徐離 宣于軒轅軒丘閼氏 胥彌
Y
延陵 罔法鉛陵 羊角羊舌耶律葉陽伊祁伊耆
猗盧義渠邑由因?qū)O 銀齒尹文 雍門游水由吾
右?guī)熷哆B 於陵虞丘 盂丘 宇文尉遲樂羊樂正
運奄運期元亓 芋尹郁厘 御龍 有巢有鬲有窮
Z
宰父輾遲湛盧 章仇仉督 長孫長兒 真鄂 正令
執(zhí)頭 中央 中長 中行 中野中英 中梁中壘鐘離
鐘吾終黎終葵仲孫仲長周陽周氏周生 朱陽
諸葛主父顓孫顓頊 訾辱淄丘 子書 子言 子人
子服子家子桑子叔 子玉子車子陽 宗伯宗正
宗政尊盧昨和左人左丘左師 左行鬷夷 祖龍
現(xiàn)代復姓有哪些
復姓由兩個及以上的漢字組成的姓氏。在古代比較通用和流行,但各由于各種素因的轉(zhuǎn)化,很多復姓在現(xiàn)代都已演變成單姓,現(xiàn)存的復姓比起古代數(shù)量少了很多,那么現(xiàn)代仍保留的復姓有哪些呢?
起源于農(nóng)耕民族的復姓
B百里、北堂、北野、北宮、辟閭
C淳于、成公姓、陳生、褚?guī)熜?/p>
D端木、東方、東郭、東野、東門、第五、大狐、段干、段陽、第二、東宮
G公孫、公冶、公羊、公良、公西、公孟、高堂、高陽、公析、公肩、公堅、郭公、谷梁、毌將、公乘、毌丘、公戶、公廣姓、公儀姓、公祖
H皇甫、黃龍、胡母
J夾谷、九方姓、即墨姓
L梁丘姓、閭丘、洛陽、陵尹、冷富、龍丘、令狐
N南宮、南郭、女媧姓、南伯姓、南容、南門、南野姓
O歐陽、歐侯
P濮陽
Q青陽、漆雕、亓官、渠丘
R壤駟
S上官、少室、少叔、司徒、司馬、司空、司寇、士孫、申屠、申徒、申鮮、申叔姓、夙沙、叔先、叔仲、侍其、叔孫
T澹臺、太史、太叔、太公、屠岸姓、唐古姓
W聞人、巫馬、微生、王孫、無庸
X夏侯、西門、信平、鮮于、軒轅、相里、新垣、徐離姓
Y羊舌、羊角、延陵姓、於陵姓、伊祁、宇文、吾丘、樂正
Z諸葛、顓孫、仲孫、仲長、鐘離、宗政、主父、中叔、左人、左丘、宰父、長兒、仉督姓
起源于游牧民族的復姓
C單于、叱干、叱利、車非
D獨孤、大野、獨吉、達奚姓
G哥舒
H赫連、呼延、賀蘭、黑齒姓、斛律、斛粟、賀若
J夾谷、吉胡
K可頻
M慕容、萬俟、抹捻
N納蘭
P普周、仆固、仆散、蒲察
Q屈突、屈盧、鉗耳
S是云、索盧、厙狄
T拓跋、同蹄、禿發(fā)
W完顏
Y宇文、尉遲、耶律
Z長孫
由兩個單姓自我組合形成的復姓
C常夏 陳梁 陳林 曹岳
D鄧李
F范姜
G郭羅、高陳
H胡楊、黃方
L劉付、劉譚、陸費、陸葉
Q錢王、錢賴
W巫許、吳劉、吳沈
Y有琴
Z張包、張簡、鐘任、章項
由兩個單姓合并而成的雙姓家族的復姓
C陳宮
來源不明的復姓
司琴、司稈、水城、仲賢、尚官、石官、五兆、秀山、公保、千秋、金狐、青柳、太陽、明哲、命提、豐召 、堯樂、瑛黃、相令、相望、洛松、南方、相呈、相禮、陽遲、張官、袁州、淑鳥、善續(xù)、秋山、楠龍、單徒、遲辟、宣談、相續(xù)、續(xù)相、寧成、歐南、澤久、閻法、還閔、游子、游走、赫氏、歸海
常見的復姓有哪些
復姓大量產(chǎn)生是在春秋時代。當時宗法制度已經(jīng)確立,隨著這種制度的發(fā)展,每隔幾代,貴族中便會分出一些支族。比如某國國君的兒子以國名為氏,按公族只限于國君近親三代以內(nèi)的規(guī)矩,到他的下兩代就屬于公族以外的另一支族了。這個支族不能再以國名為氏,就另外“命氏”。
【歐陽】
歐陽姓,中華姓氏之一,為漢族復姓之首。據(jù)2014年統(tǒng)計,歐陽姓為324萬。在中國排86位。
歐陽姓最早可追溯到夏朝。越王勾踐的祖先出自姒姓,公元前2079年(距今4072年)即位的夏少康的庶子封于會稽,到了越王無疆,被楚所滅,封于烏程歐余山之陽,為歐陽亭侯,他的子孫因而姓“歐”或“歐陽”。
姓氏名望
歐陽建:西晉哲學家,字堅石,渤海南皮(今河北省南皮)人。歷任尚書郎、馮翊(今陜西大荔)太守,甚得時譽,后來被趙王司馬倫所害。他曾提出“言盡意”的學說,認為“形不待名而圓方已著,色不俟稱而黑白已彰”,客觀世界是離開人的概念和語言而獨立存在的,但語言概念又是人們用以說明客觀世界的工具。他說:“誠以理得于心,非言不暢,物定彼,非名不辨?!瘪g斥了當時玄學家“言不盡意”的論點,即認為語言概念無法表達事物真相的一種看法。著作有《言盡意論》,載于唐朝人纂集的《藝文類聚》卷十九。
歐陽修: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宋朝人。天圣八年中進士甲科,官至參知政事。因議新法與王安石不和,退至穎川。博學多采,以文章聞于世。纂有《毛詩譯本》、《新五代史》、《集古錄》等,與宋祁合修《新唐書》。后人輯有《歐陽文忠集》。
【太史】
姓源出有二:1、以官名為氏。西周、春秋時有太史(太史令、太史丞)官,掌天時、星歷職。其后代以祖上官職“太史”銜為姓,稱太史氏。2、出自姬姓,胡于蔡之后所改。西周時,周文王的孫子胡于蔡,又稱蔡仲,其后人有的以太史為氏。
姓氏名望
太史敫:戰(zhàn)國時齊人。燕軍進攻齊國,奪城70余座,齊國只剩兩城在堅守。齊愍王被殺,太子法章改名換姓逃到莒國太史敫家當家奴,太史敫的女兒感覺這個人很奇怪,因此常常救濟他。后來齊軍擊破燕軍順利復國,派人到莒國請?zhí)踊貒次?。法章回國后第一件事就是接太史敫的女兒到齊國成婚,冊封為王后。結(jié)果太史敫得知女兒居然在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況下嫁人,氣的半死,說:“女無謀(通‘媒’)而嫁者,非吾種也,污吾世矣!”當即宣布脫離父女關(guān)系,終身不見君王后。
太史慈:字子義,三國時東吳名將。猿臂善射。少年時受郡命劫州章,表現(xiàn)果斷,因而知名于世。曾于遼東避難,后助北海相孔融對抗黃巾管亥,善用勇略,為孔融聯(lián)結(jié)平原相劉備,擊潰賊眾,聲名更噪。其后歸同郡揚州刺史劉繇,與孫策鏖戰(zhàn),共相抗衡。后劉繇敗死,孫策擒獲太史慈,策慕其高義,求為其將,慈慨然許諾。太史慈更替孫策招諭劉繇殘軍歸順,守言應(yīng)諾,恪遵信義,始終如一,弭息誹論。劉表從子劉磐,十分驍勇,數(shù)度作寇于艾、西安諸縣;孫策分?;琛⒔ú髁h,以太史慈為建昌都尉,督諸將兼治?;?,共拒劉磐。后孫權(quán)以太史慈能克制劉磐,委以南方大事。慈于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歲。
【端木】
端木姓為漢字復姓。端木此姓相當?shù)墓爬?,自東周時期便有此姓,據(jù)元和姓纂記載,端木一姓的祖宗為孔子弟子端木賜(即子貢),系出于衛(wèi)國。端木姓分布相當?shù)膹V,但后來大多改姓為端姓、木姓、沐姓,故今日已不多見。
姓氏名望
端木賜
(生卒年待考),字子貢,是孔子的弟子。在孔子眾多的弟子之中,端木賜是最為神采飛揚的一位。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會做生意,所以家累千金。端木賜出任過魯、衛(wèi)等國的宰相,曾到齊國、吳國游說,使齊、吳互相攻戰(zhàn),從而解除了對魯國的威脅。
端木愷
(1903~1987),字鑄秋;安徽當涂人。著名國民黨政要、法學專家。端木愷是復旦大學文學土、東吳大學法學士、紐約大學法學博士,曾執(zhí)行律師業(yè)務(wù)多年,在國際間頗享盛名。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端木愷投身國民黨軍政界,歷任軍官團政治教官,安徽教育廳秘書、科長,安徽大學法學院長,農(nóng)礦部秘書、專門委員,中央大學教授,行政院政務(wù)處參事,安徽省民政廳長,行政院會計長、國家總動員會議副秘書長、代秘書長等職。立法委員等職。
【上官】
上官姓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一位,新姓氏人口排序第510位,約有7.5萬余人。
春秋時,楚懷王封他的小兒子蘭為上官邑大夫,蘭的后代子孫遂以邑名為姓,稱上官氏?!短茣ぴ紫嗍老当怼酚涊d說,漢時,為充實關(guān)中人口,朝廷曾下令將許多大姓遷往關(guān)中,其中上官氏被遷往隴西上邽。上邽,也就是今天的甘肅天水,即今甘肅省通渭縣西南。這也正是源自楚國公族的上官氏在天水成為望族的緣由。
姓氏名望
上官鳳兒
即上官皇后,祖父左將軍上官桀,父親上官安,外祖父大司馬大將軍霍光。6歲便成為皇后,是中國歷史上最小的皇后,15歲時便成為太皇太后。
上官婉兒
上官儀之孫女。上官儀父子因反對武則天執(zhí)政被殺,上官婉兒與母親被配入宮廷。婉兒辯惠能文,習吏事,武后愛之,拜婕妤(女官名),秉機政。她14歲起就為武則天草擬詔令。中宗李顯即位后,她被立為昭容,掌管文學音樂,經(jīng)常為皇后和公主作詩,韋后奪權(quán)失敗后,被斬于旗下,時年46歲。
【司馬】
司馬,西晉國姓,中華姓氏之一,復姓。源于西周,以官職為姓。西周始置,司馬與司徒、司空并稱“三有司”。司馬氏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過,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一十位。司馬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萬人。
姓氏名望
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086年),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xiāng)(今山西運城安邑鎮(zhèn)東北)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縣,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司馬光自幼嗜學,尤喜《春秋左氏傳》。
司馬炎
司馬炎(236年-290年),字安世。晉朝開國皇帝,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司馬炎為司馬昭長子,曾出任中撫軍;但是司馬昭卻有意讓幼子司馬攸繼承,但在重臣的反對之下,司馬炎于265年5月被封為晉王太子。同年8月司馬昭過世之后,司馬炎繼承晉王的爵位。次年1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即位為帝,國號晉。晉武帝大肆分封宗室為王并使其掌握兵權(quán),以補曹魏由于過度壓抑宗室,導致皇帝孤立最后被權(quán)臣所篡的前車之鑒;同時于268年頒布泰始律令,并于279年命賈充、楊濟、杜預、王濬等伐吳,280年3月孫皓投降,孫吳滅亡,自從黃巾之亂以來的分裂局勢暫時獲得統(tǒng)一。
【東方】
東方氏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漢族姓氏群體,在中國的大陸和臺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300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416位。
“東方”是個古老的姓氏。早在遠古時期,上古帝伏羲創(chuàng)立八卦,而他的后代孫仲,世掌東方青陽之令。古書記載,相傳他出生的時候,“出于震,位主東方”,即根據(jù)八卦圖推算是在震位,而震位表示為“東方”,因此,就以“東方”為姓氏。
姓氏名望
東方朔
西漢大臣、文學家(本姓張)。漢武帝時,東方朔上書自薦,自稱博學多能、才貌出眾,可以作大臣。武帝看了很驚奇,便任命他官職,后官至太中大夫給事中。他為人幽默機智,又有點玩世不恭,宮中都稱他為“狂人”,但在一些重大問題上,他又敢于直諫,所提意見往往切中時弊。
東方虬
唐朝史官、詩人,唐代武后時任左史,工詩。唐朝武則天時任左史,善于寫詩。東方虬常說,自己百年后可與西門豹作對。陳子昂在《寄東方左史修竹篇書》中說,稱東方虬《孤桐篇》“骨氣端翔,音韻頓挫。可惜《孤桐篇》已經(jīng)失傳。東方虬存詩四首,《春雪》和《昭君怨三首》。《全唐文》收錄東方虬《尺蠖賦》等文三篇?!对托兆搿泛汀杜f唐書·宋之問傳》記載有東方虬事跡。武后游洛南龍門時,命隨從文官賦詩,東方虬最先作好,武后賜他錦袍。
【獨孤】
獨孤姓出自劉姓,起源于北魏時代北鮮卑部落,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后代以獨孤為氏。劉秀之子劉輔的裔孫劉進伯官度遼將軍,在攻打匈奴時失敗被俘,囚禁于獨山(今遼寧省海城境內(nèi))之下,他的后代有尸利單于,為谷蠡[lǐ]王,號獨孤部,傳至六世孫羅辰時,隨北魏孝文帝遷居洛陽,遂為河南人,以其部落名命姓,稱為獨孤氏。
姓氏名望
獨孤信
獨孤信本名如愿,北周時期云中(今大同)人,史稱“美容儀,善騎射”。少年時代喜愛修飾,講究穿戴,故在軍營之中享有“獨孤郎”之美稱。他初投葛榮帳下為將,后投北魏,曾經(jīng)匹馬單槍生擒漁陽王袁肆周。因?qū)伊?zhàn)功,先后歷任別將、員外散騎侍郎、新野郡守、荊州防城大都督、武衛(wèi)將軍、浮陽郡長、衛(wèi)大將軍、都督三荊軍事兼尚書右仆射、荊州刺史、車騎大將軍、河內(nèi)郡公、隴右十州諸軍事、冀州刺史,封趙國公,邑一萬戶,謚曰景。
獨孤及
唐代詩人,字至之,洛陽人。天寶末,以道舉高第,補華陰尉。代宗召為左拾遺,俄改太常博士。遷禮部員外郎,歷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課加檢校司封郎中,賜金紫。徙常州,卒謚曰憲。集三十卷,內(nèi)詩三卷,今編詩二卷。
【南宮】
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四友之一南宮子,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周文王手下有著名的“八士”,之一就為南宮括。所謂“文王四友南宮子”,依照史籍《史記·周本紀》的師古注,指的就是南宮括。據(jù)考證,南宮括是周朝文王四友之一的賢士,他是周文王父子興周滅紂時的一位賢臣。其后以南宮為姓氏,稱南宮氏。南宮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58位,人口1.3萬人。
姓氏名望
南宮適
南宮適,名韜,字子容,又稱南宮括、南容,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
南宮適言語謹慎,崇尚道德,能做到“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論語·公冶長》)??鬃臃Q贊他是“君子”、“尚德”之人,并把自己的侄女(孟皮之女)嫁給他。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郯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龔丘侯,政和六年(1116年)改封汝陽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南宮子”。
南宮牛
(?―前681年),南宮萬弟。前681年,被蕭邑大夫和宋都逃來的公子們聯(lián)合擊殺。
【萬俟】
萬俟,復姓,源于鮮卑族,典型的少數(shù)民族姓氏,源出敕勒民族的一個分支氏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零九位。
姓氏名望
萬俟卨
宋代宰相。(1083—1157),宋開封陽武(今河南原陽)人,字元忠。政和二年(1112)上舍太學生。歷任樞密院編修,尚書比部員外郎。紹興初,御曹成有功,除湖北轉(zhuǎn)運判官,改提點湖北刑獄。岳飛宣撫荊湖,與飛有隙。后依附秦檜,為監(jiān)察御史、右正言。紹興十一年(1141),承檜意構(gòu)陷岳飛成死獄。次年升參知政事,旋充金國報謝使使金。還,因奏事與秦檜交惡,謫居歸州(今湖北秭歸),移沅州(今湖南黔陽)。檜死,召還,復除參加政事,后拜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主和固位,無異秦檜。萬俟《宋史》列入奸佞傳,杭州岳王廟墓前鐵鑄四跪像之一,遺臭萬年。然萬俟在世時卻高官顯貴、權(quán)頃朝野,名列丞相,死后尚謚“忠靖”,可見歷史是由后人根據(jù)需要評說。
萬俟詠
北宋末南宋初詞人。字雅言,自號大梁詞隱。籍貫與生卒年均不詳。哲宗元佑時已以詩賦見稱于時。據(jù)王灼《碧雞漫志》卷2記載:“元佑時詩賦老手”。但屢試不第,于是絕意仕進,縱情歌酒。自號“大梁詞隱”。徽宗政和初年,召試補官,授大晟府制撰。紹興五年(1135)補任下州文學。
【聞人】
聞人復姓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陽東北30里)。 漢代時有中山中尉聞人通漢。后倉曾說《禮記》數(shù)萬言,寫成著作《后氏曲臺記》,后教授給聞人通漢。 傳說春秋時,魯國有大夫少正卯聚徒講學,幾次將孔子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被眾人稱為“聞人”,意為贊許其知識淵博、才華出眾、聞名于世,后因與孔子政見不一,被當上魯國司寇的孔子以“危言亂政”的罪名處死,其子孫為繼承祖先的達名即以“聞人”為姓。也有一說魯國大夫左丘明是古之聞人,其后人有以聞人為姓的。
姓氏名望
聞人宏
字君度,浙江省嘉興人,二十歲人太學讀書,大觀年間進士,歷官通州司法、天臺兵曹、宣城知縣、常州通判。有才名,善政,人高其德誼。著有《中興要覽》、《周官通解》、《經(jīng)史旁闡》等。 聞人詮:浙江省余姚人,明朝著名哲學家王陽明的學生。聞人詮和王陽明有親族關(guān)系,是同輩,歲數(shù)小于王陽明,然在學業(yè)上是師生。聞人詮舉為進士后,嘉靖年間做了御史官,巡視邊疆,在山海關(guān)那一帶修了近千里的長城。校補有《五經(jīng)》、《三禮》、《舊唐書》行世。聞人通漢:字子方,浙江省嘉興人,漢代學者,官太子舍人、中山中尉,習禮于孟卿,孟卿受禮于后蒼。見漢書儒林孟卿傳,類稿作“聞人通”,脫“漢”字。聞人夢吉:元朝人,浙江省金華人,潛心研學的著名學者。
聞人襲
東漢臣。字定卿,沛國(今安徽宿縣西北)人。建寧元年(168)十一月以太仆代劉矩為太尉,翌年五月罷。三年(170)四月以太中大夫代郭禧復為太尉,次年三月以日食免。
【夏侯】
夏侯姓源流單純, 出自姒姓,以爵號為氏。周武王封夏禹的后裔東樓公于杞,春秋時建立杞國。公元前445年楚國滅杞,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shù)抗驗樗窍挠淼暮蟠?,周初祖先又封為侯爵,于是稱他為夏侯氏,其后代子孫因以夏侯為氏,稱夏侯氏。分布于山東曲阜、泗水一帶。夏侯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60位,人口1.1萬人。
姓氏名望
夏侯惇
漢末大將軍,字元讓,曹操手下大將,自曹操陳留起兵起,便跟隨征伐,歷任東郡、陳留、濟陰太守、河南尹等職;在曹操出兵征討之時,夏侯惇總是負責防守后方,曾親自搬運泥土修太壽陂,鼓勵將士種田,發(fā)展農(nóng)業(yè),多有功勞。濡須口之戰(zhàn)后,夏侯惇留守居巢,統(tǒng)領(lǐng)26支軍隊,為魏國東線主帥。曹操對夏侯惇格外親近,經(jīng)常邀請他一起乘車外出,并允許他自由出入自己的臥室,其他將領(lǐng)都得不到這種待遇。曹丕繼位后,夏侯惇被封為大將軍,不久病逝。曹丕親自哀悼。
夏侯淵
漢末征西將軍,字妙才,是曹操手下大將,為夏侯惇從弟。自曹操陳留起兵起,便跟隨征伐,歷任陳留、潁川太守。官渡之戰(zhàn)后,夏侯淵負責糧草補給,保證了曹操平定北方。而后夏侯淵又率兵四處征討叛亂,破昌豨、徐和、雷緒、商曜等,戰(zhàn)功卓著,又隨曹操平馬超,滅張魯,又破楊秋、劉雄、梁興、韓遂、宋建等,再立奇功。而后夏侯淵督張郃、徐晃等留守漢中,與前來取漢中的劉備大軍交戰(zhàn),在定軍山為蜀將黃忠所襲,不幸戰(zhàn)死,死于黃忠刀下。
【左丘】
左丘姓,是中國的一個復姓。左丘姓的來源至今仍是撲朔迷離,甚至都不能確定到底有沒有這個姓,因為左丘姓的始祖是《左傳》的作者——左丘明,目前不能確定他到底是姓左丘、左還是丘,所以不能確定有無此姓。但也有一說,說左丘姓事實上是來自于當時齊國都城臨淄的附近一個叫左丘的地方,后人便以左丘為姓。
姓氏名望
左丘明
春秋時魯國人,史學家。相傳他他雙目失明,人稱為盲左,曾任魯太史,大約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他為春秋作傳,成《左氏春秋傳》,簡稱《左傳》。因目盲,后人稱為盲左。因其世傳史職,故能搜羅列國之史以傳《春秋》,非如公羊、谷梁之以經(jīng)生敘述傳聞??鬃淤p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毕热逡詾樽笄鹈骱脨和谑ト?,故孔子作春秋為“素王”,左丘明為“素臣”,述夫子之志而作傳。因其世傳史職,故能搜羅列國之史以傳《春秋》,是為《左氏春秋傳》?!秶Z》亦出其手。
【諸葛】
諸葛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諸葛的起源說法不一。早在商朝,相傳伯益的后裔葛伯,被封為諸侯,滅亡后,后世有一支遷居諸城(今山東省諸城),后遷至陽都(今山東省沂南縣),當?shù)匾延懈鹦?,故后來的葛姓取“諸葛”二字為他們的姓氏。秦代葛嬰(陳涉大將)在農(nóng)民起義中屢立戰(zhàn)功,卻因讒言所害,遭殺身之禍,而后世漢武帝劉徹為其不平,隧賜其子孫為諸縣侯,由此,后人取“諸”及“葛”字,合姓“諸葛”;再一說,有“詹葛”一姓,在齊國人的語系里,“詹”與“諸”兩音不分,時間長久后,誤傳為“諸葛”。諸葛復姓望族居瑯邪郡。秦始皇時置郡。相當于2012年山東省諸城市、臨沂市、膠南縣一帶。
姓氏名望
諸葛瑾
字子瑜,瑯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人。諸葛亮之兄。三國時期吳將。初為孫權(quán)長史,轉(zhuǎn)中司馬。孫權(quán)派遣諸葛瑾使蜀通好劉備,與諸葛亮俱公會相見,退無私面。后劉備伐吳,有人言其密遣親人通蜀。孫權(quán)說:“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孫權(quán)稱帝,拜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領(lǐng)豫州牧。
諸葛亮
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今山東省沂南)人。三國時蜀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官居丞相。東漢末年,隱居鄧縣隆中(一說在河南省南陽,另一說在湖北省襄陽西),留心世事。劉備三顧請之,他向劉備提出了占據(jù)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聯(lián)合孫權(quán)、對抗曹操,統(tǒng)一全國的建議(即“隆中對”),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幫助劉備取得赤壁之戰(zhàn)的勝利,占領(lǐng)荊、益兩州,建立了蜀漢政權(quán)。劉備稱帝,他任丞相。他還創(chuàng)造了諸葛連弩。劉備死后,受遺詔輔佐后主劉禪。建興元年,以丞相封武鄉(xiāng)侯,兼領(lǐng)益州牧。他志在攻魏以復中原,乃東和孫權(quán),南平孟獲,而后出師北伐,六出祁山,與魏相攻戰(zhàn)者累年,后病死于五丈原(今陜西省岐山縣東南)軍中,葬定軍山,終年54歲。有《諸葛武侯集》、《出師表》為其名篇。
【尉遲】
尉遲(讀音yù chí)是以部落名命姓。前秦時期苻堅攻滅鮮卑拓跋部族,建立代國。后來拓跋邽復國,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與此同時,鮮卑族中又崛起一支尉遲部落,號尉遲部,如同中華之諸侯國。后來尉遲部隨孝文帝進入中原,被命以族名尉遲為姓,稱尉遲氏。
姓氏名望
尉遲恭
唐初大將,字敬德(586-658),鮮卑族,朔州鄯陽(今山西平魯區(qū))人。隋朝末年,從軍高陽,以武勇著稱。曾隨劉武周起事,后降唐,從太宗擊敗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等,武德初秦王李世民引為右府參軍,屢立大功,是李世民親信之一。尉遲恭純樸忠厚,勇武善戰(zhàn),一身戎馬倥傯,征戰(zhàn)南北,馳騁疆場,屢立戰(zhàn)功。后尉遲恭被尊為民間驅(qū)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華門神。傳說其面如黑炭,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尉遲恭(胡敬德)與秦叔寶(秦瓊)是“門神”的原型。
尉遲跋質(zhì)那
唐氏畫家。于闐人,與子乙僧并稱為“大小尉遲”。善畫外國風俗及人物、佛像、寶樹,尤擅畫黃犬及鷹,當時印度佛教藝術(shù)傳入中原,如印度僧人曇摩拙義、跋摩便是對大小尉遲有重要影響的人。畫跡有《降魔》、《變相》等壁畫,作于東都寺院,著錄於《京洛寺塔記》;《六番圖》、《婆羅門圖》、《外國寶樹圖》,著錄于《歷代名畫記》。
【皇甫】
皇甫,復姓,出自西周。西周太師(高級武官)皇甫的后代以“皇甫”為姓,稱皇甫氏。又言出自子姓,是春秋時宋國公族的后代?;矢π赵诖箨懞团_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姓氏人口排名第529位,人口5.3萬人。
姓氏名望
皇甫謐
公元215~282年,幼名皇甫靜,字士安,號玄晏先生,皇甫嵩曾孫;安定朝那人(今甘肅靈臺)。著名魏晉兩朝之間醫(yī)學家。皇甫謐家貧,常攜書種田,通曉百家之說。在《甲乙經(jīng)》中,他闡述了經(jīng)絡(luò)理論,明確穴位名稱和位置,總結(jié)了晉以前的針灸學成就。另著有《帝王世紀》、《玄晏春秋》等。
皇甫規(guī)
公元104~174年,字威明;安定朝那人(今甘肅鎮(zhèn)原)。著名東漢朝將領(lǐng)、軍事家。世代武官家庭出身,有見識,熟習兵法。祖父皇甫棱,曾任度遼將軍;父親皇甫旗,任扶風都尉。漢永康元年(公元167年)皇甫規(guī)被任命為尚書。不久,又任弘農(nóng)太守(今河南靈寶),封壽成亭侯,食邑二百戶,他卻讓封不受,最后又任護羌校尉。漢靈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病逝,終年七十一歲?!逗鬂h書》有傳。著有賦、銘、碑、贊、禱文、吊、章表、教令、書、檄、箋記凡二十七篇。
【太叔】
太叔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太叔姓并不多見,源起皇族姓氏。一是出自姬姓。春秋時期,衛(wèi)國國君衛(wèi)文公的第三子名儀,而衛(wèi)文公是周朝的王族后代。按古時的排序規(guī)則,三子應(yīng)為叔字(古時候,兄弟輩排行次序,老大稱伯,老二,三,四分別是仲,叔,季)。因此,儀又稱作叔儀。為表示對周室皇族的尊重,他人稱呼叔儀時都加個“太”字,即為太叔儀。
姓氏名望
太叔儀
古代春秋時期,衛(wèi)國有一位周朝的王族后代叫姬儀,姬儀排行第三,也就是衛(wèi)文公姬毀的第三個兒子。古時候,兄弟輩排行次序,老大稱伯,老二稱仲,老三稱叔,老四稱季。姬儀為老三,就稱作叔儀。而姬姓源自周朝王族,(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發(fā))于是外人稱呼叔儀時為表示尊敬,就稱他太叔儀。太叔儀的子孫,以先輩的身份為榮耀,世代姓太叔。
太叔段
春秋鄭國人。又稱共叔段,鄭武公少子,莊公弟。母愛而欲立為太子,武公不許。后兵敗自殺。在古代,太叔這樣的尊稱是被普遍采用,稱呼王公貴族中排行三的子弟,而也可能被子孫延用演變成姓氏。見于古書記載的春秋時鄭國有一位京城太叔,他也是周朝姬姓王族的后代,名叫段,受封于京城。他的后代就取京城太叔中的“太叔”兩字為姓。
【拓跋】
拓跋姓出自鮮卑族拓跋(又稱托跋)部,為黃帝后裔有拓跋氏。相傳黃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
拓跋珪
北魏道武帝(371-409),北魏(386-556)王朝的建立者,386-409年在位。鮮卑族拓跋部人。先世曾建立代國,為符堅所滅。淝水戰(zhàn)后,他乘機復國,初稱代,不久改稱魏?;适级辏?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省定縣),擁有黃河以北地區(qū),成南北朝對峙之勢。次年建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他使鮮卑人分地定居,從事耕種;任用漢族地主官僚,加速鮮卑社會發(fā)展。晚年政事苛暴,為次子拓跋紹殺死。
拓跋嗣
北魏明元帝(392-423),409-423年在位。在位15年,禮愛儒生,好學史傳,采集經(jīng)史,隆基固本,內(nèi)和外輯,可以稱得上是北魏開國以來的一位仁厚的守成之主。對內(nèi)鞏固王朝統(tǒng)治,對外趁劉裕病死時進攻宋國,費了不少氣力,取得了河南一些地方,在付出相當?shù)拇鷥r后,算得上是取得了南北朝戰(zhàn)爭的第一次勝利。由于長途攻戰(zhàn)勞頓,拓跋嗣回到平成就病死了??梢哉f他是北魏重要的但又是過渡性的皇帝。終年32歲。
【軒轅】
軒轅復姓,是黃帝嫡傳后代,出自有熊氏,亦稱為帝鴻氏,后周武王伐紂分封軒轅子孫于鑄國,改為鑄氏。黃帝曾居于軒轅之丘,故而得姓軒轅,黃帝的后代子孫遂稱軒轅氏。一說黃帝作軒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謂軒轅。又據(jù)古代傳說,軒轅即天黿,天黿變?yōu)辇?,龍為軒轅部落的圖騰,因以得氏。
姓氏名望
軒轅
(公元前2717-前2599年)上古帝王。即黃帝軒轅氏,少典與附寶之子。軒轅首先統(tǒng)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載入史冊。他播百谷草木,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始制衣冠,建造舟車,發(fā)明指南車,定算數(shù),制音律,創(chuàng)醫(yī)學等,在此期間有了文字。曾戰(zhàn)勝炎帝于阪泉 ,戰(zhàn)勝蚩尤于涿鹿 ,諸侯尊為天子,后人以之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軒轅軻
1926年8月生,字敏毅,畢業(yè)于河南大學.河南省睢縣人。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審、教育科學出版社副總編輯。著有《中華民族教育思想纂要》、《中國教育思想通史》龔自珍、魏源的教育思想一章,《中國教育魂》鄧小平的教育思想兩章。發(fā)表有《顧炎武的社會教化思想》、《顏元的社會教化思想》等有關(guān)教育思想的論文十余篇;《文心雕龍創(chuàng)作論的若干心理學考察》、《文心雕龍雜摭》等有關(guān)古代文論研究的論文數(shù)篇。擔任《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教育思想》、《南宋事功學派及其教育思想》、《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時期的教育》、《基礎(chǔ)心理學》等多種獲獎學術(shù)著作的責任編輯、終審。
【令狐】
令狐(líng hú),中國復姓,源出于姬姓。令狐本來是春秋時代的一個地名,據(jù)《水經(jīng)·凍水注》載:令狐即猗氏地(今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的西方),周文王姬昌之子畢公高的后代魏顆得了勝仗,晉景公把令狐一帶賞賜給他做封邑,魏顆之子魏頡以封地為氏,稱令狐頡,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望出太原郡。
姓氏名望
令狐邵
字孔叔,太原人,三國時期魏國弘農(nóng)太守。父仕漢,為烏丸校尉。建安初,袁氏在冀州,邵去本郡家居鄴。九年,暫出到武安毛城中。會太祖破鄴,遂圍毛城。城破,執(zhí)邵等輩十馀人,皆當斬。太祖閱見之,疑其衣冠也,問其祖考,而識其父,乃解放,署軍謀掾。仍歷宰守,后徙丞相主簿,出為弘農(nóng)太守。所在清如冰雪,妻子希至官??;舉善而教,恕以待人,不好獄訟,與下無忌。是時,郡無知經(jīng)者,乃歷問諸吏,有欲遠行就師,輒假遣,令詣河東就樂詳學經(jīng),粗明乃還,因設(shè)文學。由是弘農(nóng)學業(yè)轉(zhuǎn)興。至黃初初,徵拜羽林郎,遷虎賁中郎將。
令狐整
本名令狐延,字延保;敦煌人(今甘肅敦煌)。著名北周大將軍,其出將入相,世為西士冠冕。祖父令狐紹安,官至郡守。自幼聰敏,沉深有識量,沉深有識量,家藏萬卷書,曾任州主簿。西魏初年,在西魏孝武帝元修西遷時,尚書右丞、西道行臺元榮的女婿鄧彥據(jù)瓜州,拒不受代。西魏大統(tǒng)十一年(公元545年),令狐整協(xié)助西魏河西大使申徽抓獲鄧彥送往京師,宇文泰嘉其忠節(jié),表為都督,授壽昌郡守。令狐整以國難未寧,欲舉宗親效力,遂率鄉(xiāng)親兩千余人入朝,隨宇文泰軍征討,賜姓宇文整。北周初年,令狐整出任豐州刺史,累遷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侍中(宰相)。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二年(公元573年)病逝。有子令狐熙。
【百里】
百里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以封地名為氏。周朝時,有姜姓虞國人,入秦后,授予百里作采邑,其后代子孫就以封地名為姓,稱百里氏。 2、亦出自姜姓,為春秋時秦國大夫百里奚的后代,以祖名為氏。此外百里作為一個詞語的意思是(1).一百里。謂距離甚遠。(2).古時諸侯封地范圍。(3).亦謂地小。4).古時一縣所轄之地。因以為縣的代稱。(5).借指縣令。(6).寶劍名。
姓氏名望
百里奚
春秋時秦國大夫。亦稱百里子或百里,名奚,字里,又字井百、子明。春秋時宛(今南陽)人,一說虞國(今山西省平陸北)人。少時家境甚貧,顛沛流離,后出游諸國,到齊國,不被任用;又至周,仍不被任用;后被虞公任用為大夫,晉滅虞后被虜,作為陪嫁之臣被送往秦國,因秦穆公以媵臣待之,出走至宛,為楚人所執(zhí)。后秦穆公聞其賢,用五張黑牡羊皮將其贖回,授以國政。稱為五羖大夫。任秦大夫七年后,與蹇叔等共同輔佐穆公建立了霸業(yè)。相傳他死后,秦國“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以示對他的尊重和哀悼。
百里視
春秋時期虞國(今山西平陸縣)人,姓百里,名視,字孟明,是百里奚的兒子。秦穆公的主要將領(lǐng)。孟明視春秋時秦大夫,百里奚子。一說即百里奚。經(jīng)后世考證,戰(zhàn)國時期,秦國名將孟明視,以百里為姓,字孟明名,名叫作視,百里奚之子。
【呼延】
呼延姓出處有三種說法,一說出自匈奴族呼衍氏所改;一說出自鮮卑族姓氏之一;還有說出自賜姓。晉代鮮卑人稽胡楚,因有功被賜姓呼延,后代因此隨之姓呼延。呼延姓在大陸和臺灣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現(xiàn)主要分布在寧夏、河南一帶,依舊保留呼延復姓。而流入陜西、山西一帶,改“呼延”復姓為單姓“呼”。歷史名人有大將軍呼延贊、水滸好漢呼延灼等。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70位。
姓氏名望
呼延贊
宋代驍雄軍使。他渾身滿刺“赤心殺賊”四字,為國打仗,不計生死,敵皆畏之。淳化時官至康州團練使。有評書《黑虎傳》(也叫《呼家將》)寫呼延贊之子呼延丕顯遭龐文陷害,其后人呼延慶后來大鬧京城,報仇雪冤的故事。北宋將領(lǐng)。并州太原(今屬山西)人。出生于將門之家。初為驍騎卒,因作戰(zhàn)勇敢提拔為驍雄軍使。乾德二年(964)隨王全斌討伐后蜀,班師后因軍功提升副指揮使,太平興國初年拔為鐵騎軍指揮使。太平興國四年(979),協(xié)助崔翰戍守定州,升馬步軍副都軍頭。端拱二年(989),提拔為馬軍都軍頭,淳化三年(992)升任保州刺史、冀州副都部署,改遼州刺史。后官扶州刺史,加康州團練使。
呼延實
金將領(lǐng)。趙城(今山西洪洞北)人。本楊沃衍部曲,以戰(zhàn)功遷寶昌軍節(jié)度使。天興元年(1232),守青陽砦,為陽總帥,翌年,移守峴山。
【公孫】
公孫姓:中國復姓之一。據(jù)傳,源于5000多年前的華夏時代,是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428位。在2007年全國姓氏人口排名第300位以外。春秋時期,各國諸侯不論爵位大小,多喜歡稱公。按照周朝制度,國君一般由嫡長子繼位,即位前稱為太子,其他的兒子便稱為公子,公子的兒子則稱公孫。他們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孫為姓,因此,公孫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
姓氏名望
公孫軒轅
黃帝:姓公孫(一說為姬姓),名軒轅,號軒轅氏、有熊氏和歸藏氏,被尊奉為“中華始祖”。據(jù)《史記·五帝本記》記載:“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軒轅。……黃帝居軒轅之丘”。華夏族的締造者,五帝之首,有些說法被列為三皇之一,是公認的中華民族的祖先。
公孫僑
公孫僑:復姓公孫,名僑,字子產(chǎn),又字子美,鄭稱公孫。春秋時期鄭國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子產(chǎn)具有人本主義的思想,強調(diào)人事,但也不否認鬼神。提出“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在子產(chǎn)看來,人道先于天道,天道可以存而不論,人道則不能不察。被清朝的王源推許為“春秋第一人”。
【慕容】
慕容主要源自高辛氏,是帝嚳的后裔,遠古時,有個皇帝后代叫“封",他取姓慕容,是意在遠離中原之地發(fā)揚光大傳統(tǒng)文化,“慕二儀(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后來慕容姓的后人,有的地區(qū)又簡化為慕姓,這支仍是鮮卑族慕容姓。漢代,有人以寺廟名稱命姓,稱慕容氏。
姓氏名望
慕容皝
字元真(297-348.10.25),小字萬年,昌黎棘城(今遼寧省義縣西北)人,鮮卑族,是鮮卑族領(lǐng)袖慕容廆的第三子。十六國時期前燕王,軍事統(tǒng)帥。咸和八年五月甲寅(333年6月4日),慕容廆去世。六月,慕容皝嗣遼東郡公,以平北將軍行平州刺史,督攝部內(nèi),統(tǒng)治遼東。慕容皝繼位后,用法嚴苛,國人多不安。337年十月,慕容皝稱燕王,前燕帝國建立。慕容皝漢化較深,崇尚儒學、喜好文籍,設(shè)東庠(學校),以大臣子弟為官學生。公元348年慕容皝病逝,時年52歲。
慕容垂
又名慕容霸,前燕王慕容皝的第五子。十六國后燕創(chuàng)建者。384-396年在位。字道明(326-396),鮮卑族,昌黎棘城(遼寧義縣)人。原為前秦大將,苻堅慘敗于淝水之戰(zhàn)后,慕容垂即圖恢復燕國,于384年稱燕王,兩年后稱帝,定都于中山。
【鐘離】
鐘離姓的源流可以直接追溯到春秋時代宋微子所建的宋國,算起來是商湯的子姓后裔。由于其始祖曾食采于一個叫作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臨淮關(guān)鎮(zhèn)東)的地方,所以子孫才會“以邑為氏”,開始以“鐘離”或“鐘”為姓。換言之,長久以來為大家所熟悉的復姓“鐘離”及單姓“鐘”,實際上是血緣相同的一家人。
姓氏名望
鐘離春
戰(zhàn)國時人,她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丑女。額頭前突,雙眼下凹,鼻孔向上翻翹,頭頗大,發(fā)稀少,頸部的喉結(jié)比男子的還要大,皮膚黑紅。她雖然樣子難看,但志向遠大,學識淵博。當時執(zhí)政的齊宣王政治腐敗,國事昏暗,性情暴躁,喜歡吹捧。鐘離春為了拯救國家,冒著殺頭的危險,當面一條條地陳述了齊宣王的劣跡。并指出若再不懸崖勒馬,就會城破國亡。齊宣王聽后大為感動,把鐘離春看作是自己正身、齊家、治國的一面鏡子。后來,這位身邊美女如云的國王,竟把鐘離春封為王后。
鐘離眜
秦末人,是項羽的將領(lǐng)之一,素與韓信交好。項羽死后,投奔楚王韓信。劉邦得到消息,韓信謀反,同陳平商議,要韓信逮捕鐘離眜。有人告訴韓信,如果把鐘離眜斬首,去見劉邦,自然無患。于是韓信召鐘離眜商議,鐘離眜說:“劉邦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楚國,如果你捕我獻媚,今日我死,明日你亡。”說罷,拔劍自刎。韓信帶著鐘離眜的頭去見劉邦,劉邦即令武士逮捕韓信。韓信說:“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p>
【長孫】
長孫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南北朝時期,北魏的王族中有一位叫拓跋嵩,因為功勞大,朝廷封他為王族大人,這個封號可以世代承襲。
姓氏名望
長孫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她曾協(xié)助李世民發(fā)動 “玄武門之變”,奪取政權(quán)。李世民即位后,她常勸其提倡節(jié)儉,重視法制,信用賢臣,深得唐太宗的敬重、寵愛。嘗采“古夫人善事”,編寫了《女則》10卷,現(xiàn)存詩《春游曲》一首。
長孫無忌
字輔機,晟子。唐朝洛陽人,唐太宗皇后之兄。博涉文史,有謀略。從太宗李世民定天下,功居第一遷吏部尚書,封為齊國公,又徙趙國公、太子太師,后為高宗時輔政大臣,進授太尉,兼修國史。后因反對高宗立武則天為后,被放逐黔州,自縊身亡。撰有《唐律疏議》。
【司徒】
司徒一姓,是以官職命名的復姓。據(jù)《帝王世紀》記載:“舜為堯司徒,支孫氏焉?!彼丛鵀閳驎r的司徒官,負責管理民眾、土地及教化等事情,職位相當于宰相。周朝時稱為地官大司徒。舜的支系子孫中有以官職名為姓的,稱司徒氏?!八就健边@個官職始置于唐虞之際,傳到周代,被列為尊貴的六卿之一,掌理邦教。漢哀帝時,改丞相為大司徒,與大司馬、大司空并列為“三公”,清代時,俗稱戶部尚書為大司徒。司徒姓姓氏人口排名第536位,人口4.5萬人。
姓氏名望
司徒映
唐朝人。太和元年時(公元827年),唐文宗即位,深知兩朝之弊,勵精求治,任司徒映為太常卿。出宮女3000余人,放五坊鷹犬,省冗食1200余人,政號清明。不料數(shù)年后,宦官撓權(quán),勾心斗角,奢侈浪費,腐敗回潮,文宗仁而少斷,制之不得其術(shù),遂成甘露之變。司徒映目睹此情此景,毅然決定辭官還鄉(xiāng),不再在朝廷做不清明的官。
【鮮于】
鮮于姓 :1、出自子姓,以國名、邑名合并為氏。商朝末君紂王有叔箕子封于箕(今山西省太谷縣),官為太師,多次就紂王的荒淫殘暴進諫,紂王仍依舊如故,不思悔改,后來竟將箕子關(guān)入大牢。周武王滅商后,箕子直言勸諫武王當行仁政,卻不肯應(yīng)武王的請求再次為臣。他出走遼東,并建立了朝鮮國(據(jù)傳此國是現(xiàn)在朝鮮的前身)。相傳他的子孫中支子仲封地在于邑,就合國名與邑名,自稱鮮于氏。 2、出自少數(shù)民族。南北朝時,定州(今河北定縣)丁零族(北方稱為鐵勒族或敕勒族)有鮮于氏。
姓氏名望
鮮于輔
東漢人,為劉虞從事。公孫瓚破劉虞,鮮于輔率州兵,迎請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共同擊破公孫瓚。后率眾歸曹操,拜度遼將軍,封都亭侯(注:鮮于輔,一說北京人)。
鮮于侁
字子駿,鮮于赤之子,宋代閬中人。文彥博《送子駿朝議歸闕詩》:“為有仙才生閬苑”。侁于仁宗時進士及第,歷任通判綿州,利州轉(zhuǎn)運使判官,京東西兩路轉(zhuǎn)運使,知揚州,拜左諫議大夫,集賢殿修撰,知陳州。
總結(jié):復姓作為中華民族姓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起源,發(fā)展和演變有力的的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使我們的姓氏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復姓大多起源和存在于少數(shù)民族,它的演變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名族大融合,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F(xiàn)如今,在我們的姓氏中仍有復姓的存在,復姓將仍然作為中華民族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推動者中華民族姓氏文化的發(fā)展。當然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思想觀念的改進,大姓起名越來越難,所以一些新造復姓也會形成,一個新的姓名時期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