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章哥,房地產從業(yè)20年,通曉業(yè)內門道,我不做所謂的“專家”,只用二十年實戰(zhàn)經驗幫大家答疑解惑。
北京的買房中介費曾經很便宜,甚至不要錢,在鏈家我愛我家等大公司出現之前一直都是。那會兒流行的是“總包價”,就是看上一套房之后一口價全包括,所有稅費都在里頭了。中介跟你說他不賺錢,但實際上賺了多少你管不著,就看自己是否認賬吧。
因為那會兒的中介都干“現金收房”的業(yè)務。比如有人來賣房,中介覺得價格合適就直接掏錢買下,然后辦個“委托過戶”的手續(xù)就行。此后中介再賣多少錢與前業(yè)主就無關了,說白了這就是炒房。
后來是鏈家先提出的“不吃差價”,幾家大中介也都跟進,大概是從2006年之后吧,北京基本上杜絕了現金收房的業(yè)務。但這并沒有限制住炒房客,直到禁止“委托過戶”之后才讓炒房的基本消失。
(資料圖片)
解放前北京的中介費一直是5%,這叫“成三破二”,也就是買家叫“成”,交3%;賣房的算“破家”,優(yōu)惠點兒交2%。但這只是名義上的,實際上一般都是買家交。比如魯迅先生買的那個四合院,3500塊大洋,175塊錢的中介費都是他一個人承擔,約等于普通家庭一年多的收入。老北京管中介叫“拉房纖兒的”,有句話是“十纖九空,拉上不輕”,類似于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
現在北京的中介費,或者說全國的吧,是受新加坡和香港的影響,他們都是2%。只不過新加坡是由買家交,而香港是買家賣家各自交1%。
看看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中介費標準吧,美國和日本的情況差不多,都是3%,但卻是買家賣家各自3%,加起來6%。因為美國必須是買賣雙方請各自的中介和經紀人,所以只能分開交。
英國比較便宜,1%,只不過這老牌兒保守國家真的挺保守,還保留了各種的評估費、測量費、貸款服務費、律師費什么的,全加起來5%。
法國一般是4%,但也不太有譜兒,因為他們比較落后,還在實行“總包價”。也就是給買家的報價里包含稅費,4%只是個參考,具體多少不一定,高了能10%以上。
德國的中介費比較高,各州不同,但都在6-8%,大多數是7%。以前都是由買家出,據說近幾年新政策出臺,買賣雙方各一半了。但現實中看情況吧,反正背著抱著一邊沉。
韓國的中介費制度比較復雜,尤其2015年之后有了新規(guī)定,費率降低但要加減金額。理論上是1%之內,但現實中沒譜兒,巧立名目的事兒時有發(fā)生,規(guī)定在市場中未必能真正執(zhí)行。
臺灣省的也有些復雜,不僅有成三破二的老規(guī)矩,也有全包價和幫忙抬價砍價再掙傭金的情況。這幾乎就是完全的市場行為吧,只要雙方認可就行。
總之各國比較下來,中國的中介費基本是最低一檔,和香港新加坡的差不多。尤其是一些小中介,成本低也就好砍價,為了促銷1%都正常。大中介成本高服務正規(guī),砍價不太容易。
當然,很多人都質疑中介憑什么300萬的房子收2.7%,800萬的房子還收2.7%???這應該有個上限的吧,至少是應該遞減。
我也覺得這質疑有道理,韓國不就有這種遞減的規(guī)定嗎。但這就看市場競爭吧,或者是監(jiān)管是否到位。
就跟存銀行拿利息似的,憑什么存10萬是3%的利息,存100萬還是3%?。可习噤N售拿提成,憑什么業(yè)績10萬提成1%,50萬還是1%啊?商家賣東西,憑什么10塊的賺5%,8000塊的還賺5%???漲工資也是這樣,精英和diao絲竟然漲的一樣多,甚至更多,憑什么?還有王法嗎?還有法律嗎?
尤其房價上漲,憑什么500萬的漲10%,1000萬的也漲10%啊?最可恨的是掙錢,有錢人竟然比窮人賺的還多,太沒有天理了。這世界應該是東西越貴越不賺錢,這樣就世界和平了……
關注“章哥說買房”公共號,有房產相關問題可以向我提問。